About me

人生就是一部电影,而每个人至少都有一次机会成为主角、导演、摄像师、剪辑师、服化道,在有生之年,你都可以让其中的角色主导你的生命轨迹,你可以毫无保留地去爱、去恨,而当生命最终归于山海之时,你躺下静静观看这部你亲自导演的电影,它里面有什么都由你此时此刻的演绎决定。
一里江山


经历

Experience

  • 00

    码农

  • 01

    随波逐流

  • 00

    码农

随波逐流


Crossover






第 一 幅 画

为什么想学绘画?是一本书《渴望生活》(梵高传)和一部电影《午夜巴黎》对我的鼓噪。我希望能有一个伴随终生的兴趣(现在发现也未必是终生的.....),而这个兴趣能随着我年月的增长,可以不断生发,可以在精神上陪伴着我在人生之路相依前行。
某个燥热的午后,在网上搜到一间在郊区村子里的画室,五十多岁的老师,人很好不大说话,喜欢毕沙罗,在他家的洗手间都看到他临摹的作品。他不是以上课讲授的形式教,有疑问才问他。他让我挑了一张图片,给我一块画框,就说拿去画吧。我零基础像呆鸡一样坐在画架前拿着画笔左手倒到右手,右手又倒回左手,怎么画??!!心里万马奔腾。 看着旁边的学员在静静地画了,我像在静静地酝酿,然后一招致胜地画出旷世佳作。过了许久,打破了沉默,硬着头皮问旁边的学员和老师一些最简单的问题,比如如何调颜料,如何铺色。然后用一个下午糊弄出了一幅完全"印象"派的涂鸦。之后我决定买画具自学,就这样无目的无理由地开始画了。正如艾未未所说,艺术并不是一个高雅纯洁的圣殿,而是我们生活的极端之处,是我们在那一步之前退缩的地方,然后再往前走就是艺术了。
起初我买了印象派各大师的大量画册,打算搞它个天昏地暗,每天沉浸在颜料厚涂堆叠出的色彩艳丽的作品中,阅读所有关于那个年代那些艺术家的故事,一向不怎么看小说的我开始读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和电影《午夜巴黎》,细细品着当时巴黎文艺界的有趣轶事,以及当时的文化名流们的狂妄、优雅、浪漫、落寞。那是一个巨星横空出世的梦幻时代,塞尚、梵高、高更,一个故事说不完、派对不消停的时代。片中达利依然那么俏皮,海明威依然那么勇猛。虽然这些人物都已成了过去式,但这种充满张力的思潮震荡,怂恿我无知无畏地去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不久,我开始疏远印象派,就像要远行了,不得不和那个年代的一个个老朋友告别,他们的作品曾如此让我着谜,把我吸引进来这个奇幻的世界。但我已被有新鲜感的古典、当代的埃尔·格列柯、弗洛伊德、 Peter Doig.....以及中国的传统、当代水墨等风格所吸引,他们的故事和作品的色彩、构图、意境持续地刺激着我的视觉味蕾,如果没有这种新鲜感,我早早断然画不下去。

但人生的变量是很难估算的,就如当时读《杜尚传》时有个疑惑一直不解,为什么杜尚画着画着突然就去下棋彻底不再画画了,还期望在书的尾部能看到他再次拿起画笔画出旷世佳作,收拾山河,但结局并没有。不是也不敢自比杜尚,我也的确在某天突然从过去某个时期觉得自己非画不可、停不下来的状态转变成画画其实并没有这么重要,也许这就是一个自我意识不断消解重组的过程,得幸的是,如果我当时不做,也许永远也不会做。更甚者,这两年AI的盛行,可以说基本宣判了普通人的视觉艺术终结,因为它所能创造出来的图式比你花一辈子的积攒的阅历提炼出来的更富有。今后如何自证你的作品不是通过AI辅助的构图画出来的呢,单这就已让人索然无味。暂时我还没想到有哪一种艺术能够幸免的,即使图式性没这么强的行为艺术,它的思想性也同样会被创造、呈现。它可吞噬一切的能力正是它的可怕之处。

现如今再度做回挨T民工,相较之前反而有种新鲜感,坐在电脑前看着IDE里颜色深浅不一的代码,偶尔会走神以为屏幕中深邃的空间里不同的颜色的代码块是在不同的维度,有时觉得它们整体是一座城堡或者一部机器,静态的表面潜藏着内里的热闹喧嚣。看着循环语句里集合中的变量,会想象它们的值是不是会热闹地乘着细长弯曲的时空管道,欢快地聊着生命的意义而来,循环结束后又落寞地黯然无声地离去。





关于设计



about design



抛开设计去设计 :)

分享